孤独症儿童因缺乏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是“星星的孩子”。虽然自闭症已经被社会熟知,但是目前对自闭症的研究依旧有限,这种病很难确诊。目前自闭症没法通过某一项检查来确诊,只能根据症状学特征、病史资料和社会功能来确定。即便是在发达国家,自闭症依然是一项科学难题。
自闭症, 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源于儿童早期, 以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患者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多数需要终身照顾。目前,孤独症尚无有效的医学治疗方法,主要依靠长期、终身的康复训练和教育,需要家庭、专业康复机构、特殊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配合。自闭症治疗尚无特效药,康复训练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
据研究表明,全世界现有孤独症患者3500万人,其中40%是儿童;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名孤独症儿童诞生。
有关机构调查后认为,在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呈上升趋势,所占人口比率也相近。2001年,中国首次将儿童精神残疾列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范围,圈定 0岁~6岁的6万名儿童为调查对象。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孤独症患者。他们的康复过程异常艰难,很多家庭连康复费用都负担不起。
据了解,国内多数康复机构都不接收重度自闭症患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资源不足。王欣会介绍,重度患儿的师资比例耗费特别大,比如,如果每三个轻中度患儿配一个老师,每个重度患儿就要配1—3位老师,如果全由家长买单,家长很难负担。
康复机器人是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实现助残行走、康复治疗、负重行走、减轻劳动强度等功能的一种医用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可穿戴设备”。康复机器人作为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贯穿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了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现有的康复机器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功能目的可粗略的分为:辅助/替代型和训练/治疗型等。按照其针对的躯体部位,可分为上肢机器人、下肢机器人和手部机器人;按照人机结合的方式,可分为外骨骼式和嵌合式;按照其移动方式,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
最早实现商业化的康复机器人是由英国MikeTopping公司1987年研制的Handy1,至今已有近3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打入市场两种康复机器人除了Handy1之外,还有一款名为MANUS。Handy1有5个自由度,残疾人可利用它在桌面高度吃饭,MANUS是一种装在轮椅上的仿人形手臂,有6个自由度,其工作范围可由地面到人站立时达到的地方。目前国外的康复机构配备的主要是功能更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多自由度的牵引式/悬挂式康复机器人。牵引式/悬挂式康复机器人的分类尚未有通用的标准。按照针对的肢体部分不同,主要可分为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牵引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和悬挂式下肢康复机器人。2015年全球康复机器人销售额(行业规模)为5.77亿美元,2018年已经超过12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4.51%。
康复机器人如今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利好因素正在不断累加,发展潜力正在不断凸显,未来势必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但回归现实,眼下其也面临着众多行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技术问题、安全隐私问题、资本问题是当前制约发展的主要三大问题。技术上要做到机器人、医疗器械、医学等各方面的技术融合,门槛较高突破困难;安全隐私上由于机器人需要接入网络获取数据资源,就不可避免的涉及病人资料和记录数据等隐私泄露的风险;资本上因为从研发到落地耗费巨大,回报周期较长,高投资、高风险、低回报属性让其发展较为艰难。
康复机器人行业报告对康复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分析,对康复机器人行业市场情况、技术现状、供需形势作了详尽研究,重点分析了康复机器人重点企业、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投资情况,报告还对康复机器人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是国内康复机器人及相关企业、投资部门、研究机构准确了解康复机器人市场发展动态,把握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依据。欲了解关于康复机器人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美高梅体育官方app》。
上一篇:没有了!